2017年7月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成功主办了“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分会场。
分会场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和海陆交错带等生态过渡带为主要区域,探讨资源持续利用、减灾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景观/区域可持续科学学科发展。分会场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发起并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何春阳教授和李晓兵教授、西南大学马明国教授、西北大学陈海教授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副研究员联合担任分会场主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近百名同行参加了本次会议。西北大学陈海教授、西南大学马明国教授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副研究员和共同主持了分会场。
![]() |
![]() |
| 会议现场 | 交流热烈 |
上午,在陈海教授和匡文慧副研究员主持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朱青研究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吕一河研究员、延边大学南颖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匡文慧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彭建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董晓峰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欧维新教授和西北大学陈海教授先后进行了“基于Hydrus的多维度土壤水运动优化模拟”、“生态保护关键区识别与评价”、“长白山-图们江跨境地区与朝鲜半岛地理学相关研究进展”、“21世纪以来(200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新的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京津冀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地理设计兴起分析与雄安设想”、“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响应”和“土地利用变化多模型耦合的构建及模拟研究”8个学术汇报。
下午,在马明国教授的主持下,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冯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徐伟教授、西南师范大学角媛梅教授、内蒙古地图院王俊枝高级工程师、内蒙古农业大学迟文峰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张化高级工程师、南京师范大学吴小波博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戴尔阜研究员先后进行了“国内外旱区农业发展比较研究”、“城市地震灾害应急避难所选址的优化研究”、“哈尼梯田区优势景观类型对泉水氢氧同位素效应的影响”、“基于国情地理监测的内蒙古生态系统时空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蒙古高原1990-2015年土壤风蚀时空格局与驱动机理”、“基于咸水冻融技术的北方滨海地区盐碱地改良与修复研究”、“过去30年来青藏高原冻土水热变化研究”、“基于复杂性的土地利用模拟”8个学术汇报。
![]() |
|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
同时,北京师范大学黄庆旭、北京林业大学赵媛媛、中国海洋大学梅洁等30名师生分别展示了学术海报,系统介绍了近年来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本次分会场是“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从2014年起,连续第四年在中国自然学会年会上举办的以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和景观/区域可持续性为主题的分会场,效果良好,受到了参会同行的积极关注和好评。一是主题鲜明。来自生态、地理、测绘和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参会人员,围绕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共识。二是形式灵活。本次会议共有16个学术报告和30个学术海报,为参会人员创造了充分的交流和学习空间。三是交流充分。分会场为每位报告人安排了5分钟讨论时间,同时还专门安排了1个小时进行会场海报交流。2018年,“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将继续举办类似分会场,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景观/区域可持续科学学科发展。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