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室内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14 年,是实验室及地理科学学部的分析测试公共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学校特别是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生态学、水文水资源、土壤学、遥感科学等学科领域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
中心于2019 年底迁至专业实验楼,历经5年发展,建立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管理队伍,并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完成了综合智能管理平台、智能试剂柜的建设工作,从而使得中心管理工作逐步实现了正常化、规范化、简洁化和智能化。其中,实验室综合智能管理系统覆盖了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并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采用智能手持终端技术,实现了实时高效的全方位监管,具体包括以下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化学试剂管理系统以及智能物联网应用管理系统;智能试剂管理柜支持不同的试剂分不同单元存放,可以实现不同种类危化品的分开放置,可以实时了解危化品使用状况及相关使用人员信息,实现了危化品管理的数据化、智能化、高效化。此外,样品风干室、样品暂存室、样品保鲜室具备样品转存、晾晒及快速风干功能,实现了实验室暂存样品的科学化存储与管理,并且减少了样本处理周期、提高了样品质量和后续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中心现有各类科研仪器设备271 台套,价值4585 万元,主要包括五大模块:(1)环境演变与年代学测定模块;(2)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模块;(3)生态水文过程分析模块;(4)植被生态过程分析模块;(5)土壤- 微生物结构分析及虚拟实验平台,涵盖了释光测年实验室、稳定同位素质谱实验室、高纯锗γ 能谱仪室、ICP 光谱仪室、粒度分析仪室、土壤物理实验室、X 射线荧光仪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分子生态学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植物成像光谱仪室、同位素分析仪室、微纳米X 射线工业CT(断层扫描测量系统)以及样品保鲜室、样品暂存室、样品风干室等31 个实验室,可开展释光测年、孢粉分析、树轮定年等环境测年、稳定同位素分析、放射性核素分析、液态水氢氧同位素分析、土壤理化分析、土壤有机物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菌种鉴定分析、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分析、土壤- 微生物结构分析、土壤及水中溶解碳氮分析、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分析、全光谱成像光谱分析等分析测试服务工作。
1.管理及技术团队
中心现有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7 人、硕士学位1 人,包括教授级高工1 人、高级工程师及高级实验师4 人、实验师及工程师3 人,凝聚了一批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技术队伍。除完成实验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分析测试相关的科研项目及其他任务,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向上,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为地理科学学部、学校其他院系以及校外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随着相关大型仪器设备的不断增置,在未来几年中心将持续引进、培养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服务。
2024 年度,中心全体老师积极参加各类实验室安全培训及大型仪器设备培训,具体包括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高等教育司联合举办的2024 年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培训会以及2024 年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启动暨培训会;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分会联合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分会举办的2024 年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会等。
2.总体目标
中心坚持“统管共用、开放共享”,努力适应现代化实验室管理的要求,实现规范化、现代化管理,为此构建了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中心人员、设备、耗材及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中心在满足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需求的基础上,以设备为媒介,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积极为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同时,鼓励根据科研需求自主开发科研设备以及对现有科研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开发新的功能和新的实验方法。
此外,中心作为地理科学学部及地表国重的公共测试平台,为开展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教学提供重要保障的同时,也要利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手段为社会、经济服务。
中心网址:https://syskf.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