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下午,地球系统安全边界与极端事件风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会议由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CNC-FE)与未来地球计划-综合风险防范项目(CNC-IRGP)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承办。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及其它高校、研究所的30余名师生到场参会。会议由CNC-FE秘书长、中山大学董文杰教授与实验室主任效存德教授共同主持,CNC-FE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教授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会议现场
秦大河院士在致辞中回顾了联合国框架下关于气候变化、水资源、氮磷循环、粮食安全等十个地球系统要素的研究进展,强调中国在全球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应进一步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推动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秦院士还简要回顾了未来地球中国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及北京师范大学在其中的积极贡献,并寄语北师大未来在地球系统安全边界研究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科学认知向实际行动转化。

秦大河院士致辞
董文杰教授指出,“地球系统安全边界”作为国际科学界的重要研究框架,为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及其安全阈值提供了新视角。他强调,北京师范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应立足综合风险防范和全球视野,强化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继续在前沿科学探索中发挥引领作用。

董文杰教授主持
在主题报告环节,中山大学董文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叶谦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翟盘茂研究员、实验室效存德教授、实验室陈活泼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窦挺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长嘉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丁明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和瑞典哥德堡大学苏勃博士后依次进行了题为《CNC-FE亮点成果》《<联合国三角洲公约>-中国FE国家委员会的机遇与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影响》《地球系统安全公正边界:概念和领域》《东北春季高温年际变率增强及机制》《大气冰冻圈及其时空非稳定性》《中国旱区生态系统阈值及放牧的安全操作空间》《南极气候变化及其归因研究》《冰冻圈的安全运行边界》的报告。与会专家从不同学科和区域视角分享了地球系统安全边界、极端事件风险及相关气候与生态系统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学术交流。

与会专家作报告
在讨论和总结环节,秦大河院士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交流,类似形式的研讨会对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与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常态化举办此类研讨会,以进一步凝聚科研力量,服务国家战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表过程与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