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6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上,“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成功主办了“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分会场。
分会场的主题是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和海陆交错带等生态过渡带为主要区域,探讨气候变化下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科学学科发展。分会场由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发起并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何春阳教授和李晓兵教授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的南卓铜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匡文慧副研究员联合担任分会场主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西南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60多名同行参加了分会场的活动。北京师范大学何春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卓铜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胡德勇副教授共同主持了分会场。
![]() |
![]() |
| 会议现场 | 交流热烈 |
在该分会场中,西南大学马明国教授、西北大学张世强教授、西北师范大学赵军教授、西北大学陈海教授、重庆交通大学官冬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李硕教授和南卓铜教授、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王维真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余柏蒗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胡德勇副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赵媛媛讲师等先后进行了“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模拟研究”、“西北地区生态变化综合评估”和“基于GIS和遥感的城市三维形态量化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等11个口头学术报告。中国海洋大学梅洁、兰州大学杨延杰和北京林业大学方梓行等同学分别展示了 “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口-土地城镇化水平协调发展研究”、“长时间序列NDVI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研究”和“鹫峰地区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性质及饱和导水率研究”等近30个学术海报。
同时,实验室景观团队的何春阳教授、徐霞副教授、田玉强副教授、黄庆旭副教授以及刘志锋讲师等也分别进行了“景观/区域可持续科学方法与实践”、 “风速下降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内蒙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 “放牧方式对内蒙古温性典型草原光合碳分配的影响”、“中国城市景观过程中高环境危险区人口动态分析”和“Urban expansion brought stress to food security in China: Evidence from decreased crop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等5个口头学术报告。这些报告系统展示了实验室近年来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了参会同行的积极关注。
本次分会场效果良好。一是主题鲜明。来自生态、地理、遥感和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的参会人员,围绕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会场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共识。二是形式灵活。共有1个主题报告、15个学术报告和30余个学术海报,为参会人员创造了充分的交流和学习空间。三是交流充分。分会场为每位报告人安排了5分钟讨论时间,同时还专门安排了1个小时进行会场海报交流。
![]() |
|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
1993年2月,依据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决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1994年1月10日,经中国科协批准,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首任主任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该委员会成立的主要宗旨就是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单项资源研究的基础上,推动自然资源利用和减灾问题的区域综合研究。作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重要分支机构,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成立20多年来,积极组织撰写《资源科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8-2009》、推动自然资源学科建设和灾害风险学科建设,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2013年1月,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李晓兵教授担任主任,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春阳教授担任秘书长。第四届专业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城乡过渡带和海陆交错带等生态过渡带地区为重点区域,通过资源持续利用、防灾减灾和土地系统设计等有序人类活动,发展景观/区域可持续性科学,推动人地关系研究深入,探索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和实践途径。2016年自然资源年会“生态过渡带资源持续利用与景观/区域可持续性”分会场是第四届专业委员会成立后连续第三年在自然资源学会年会中独立主办分会场。第四届专业委员会今后将继续争取在自然资源学会年会中组织“生态过渡带资源利用与景观/区域可持续”分会场,以积极落实本届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和发展目标。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