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陈铁喜博士在作报告 |
报告会现场 |
报告中,陈铁喜博士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初衷,并建议在场的同学能够视自身情况以问题为中心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从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比较大、对全球碳的季节波动影响越来越大的农田入手,讲述农田数据库建立的意义、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模型来说,参数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模式开发者往往通过调参来降低模拟误差,这就导致参数与实际值相差甚远,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最终确定了26种农田类型,每种作物参数通过通量碳观测的、文献普查获取的样本,采用一定的策略转换成统一的物理量。用这样的参数和相应的农作物类型驱动光能利用率模型估算的全球农田生产力为11.05 Pg C yr-1。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在数量级和空间分布上非常类似。不过,现有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包括差异性如何解决、遥感的FPAR的误差、尺度问题和对农田生态系统的过程描述问题。
陈铁喜博士的精彩报告引发了大家的积极思考。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就报告内容积极提问,并与陈铁喜博士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不同作物中间参数差异存在的可能原因、相同作物参数是否与生长季有关、如何与分子生物学相联系、农田GPP模拟困难的可能原因、与传统的农作物估产的方法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陈铁喜博士就这些问题做了深入详细的回答。整个报告和讨论持续了近2个小时,与会师生受益匪浅。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