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综合风险管理研究所在地遥楼381举行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研讨会,由博士生陈文方和两名本科生——刘敏和陈一分别做了报告演讲。
陈文方就她此次参加DAVOS减灾大会的文章Risk Assessment of Typhoon Disaster at County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做了内容汇报。她首先回顾了区域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模型,即在可以将致灾因子发生及其强度看做随机事件以及考虑社会动态变化的前提下,灾害风险的评估可由以致灾因子强度超越概率表征的致灾因子强度以及指标评价得到的承灾体脆弱性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然而,在致灾因子样本不完备情况下,尤其是在台风的两个致灾因子——大风和暴雨之间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气象数据构建台风大风和台风降雨的指标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得到致灾因子强度指数值。基于以上思路,该文章对长三角地区的台风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分别得到了长三角县级台风致灾因子强度等级图、台风脆弱性等级图和台风灾害风险等级图。
刘敏简短介绍了在中科院计算技术所举办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工程师”培训班中的所学内容。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组成与功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源的相关概念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模的思路等。另外,作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来源支撑的遥感相关概念也在汇报中有所提及。
陈一介绍了他的论文——《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该论文主要研究中国各流域水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首先根据中国水质取样点的分布,挖掘各取样点上游环境及人类活动数据(包括草地,树林,建筑,耕地面积和人口密度);并计算水质影响因素的I值与水质的IUPI值。接下来将环境及人类活动数据与已得水质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将上述五类数据分为两类,即植被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进而比较两类因素对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为影响因素对水质影响巨大,是水质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建筑因素占有主导作用。植被因素与人为因素影响方向相反,但影响力不如人为因素。水质恶化程度如果不加以治理,其恶化速度会加快并最终达到不可抑制程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